(选自《人民日报》)
1.第五段中的“惊恸”是“使……极度震惊悲哀”的意思,和“惊悚”能互换吗?为什么?
题型解析:此题是现代文阅读考题中常出现的题型,考查的是考生的词语理解能力。考生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语感理解“惊悚”的意思,才能作答。
失误分析:进行解答时,考生不能准确理解“惊悚”的含义,或者没注意此题有两问,未逐一回答,而只回答一问。
参考答案:不能互换,因为词义的侧重点和涉及的对象不同。惊恸,是形容中国人的情感;惊悚,使……极度惊惧,表现的是其他国家人民的反应。
2.文章第六段阐述了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考生需深入阅读,综合调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作者的观点,剖析论证方法,才能准确作答。
失误分析:把握不住中心句,不能对文章的原句进行整理概括;论证方法和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混淆等。
参考答案:阐释了“灾难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对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的观点。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3.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
B.全国降半旗哀悼遇难者,是人性、公民尊严和政府尊重生命的体现。
C.给死难同胞以生命的尊严,是以人为本的政府人性和责任的直接体现。
D.用举国哀悼降半旗的形式,向死者志哀,为生者加油。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因为是选择题,可以对各选项进行比较鉴别,逐一排除。
失误分析:考生不能深读文章,不能抓住本文中的“人性”这一关键词,不会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B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以饱含深情的语言,概述了几个有关地震的重要事实,为下面展开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B.“锥心之痛,情何以堪”,是说如此强烈的悲痛情感,怎能承受!这里强调人民的情感已积蓄到了非要用一种形式来表达不可的程度。
C.文中引用《左传》中的文字作为论据,证明我们的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着实质的深层传承关系。
D.文章结尾两段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表达了对遇难者的深切哀悼和对中华民族振兴的坚定信念。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涵盖的面比较广,有词语的运用、论据的使用、修辞的表达等,要在研读选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失误分析: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分析问题不深入,或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愿意探究,导致随意选择。
参考答案:D
名篇赏析
少一分记恨,多一分快乐 澜涛
我有一个朋友,每次和他在一起,他都是十分的快乐,很让人羡慕。我一直认为,一定是老天眷顾他,让那些烦恼、忧伤的事情都躲着他。
朋友在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工作能力出众,业绩突出,可谓春风得意。可不久前,就在公司将要提升他时,他却突然遭遇“意外”——有人冒充他的名义给有关部门写信,举报公司董事长有经济问题。一时间,公司员工议论纷纷,许多不明真相的人都暗暗指责他心口不一,狡诈阴险。几经权衡后,朋友辞掉了工作。
朋友辞职后,我才听说他的遭遇,想请他一起吃饭,安慰、开导他。因为我认为,朋友一定会为此事而苦闷伤感。但朋友却告诉我,他正在外地旅游。一个月后,天南海北地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后朋友回来了,我和他终于有机会坐在一起。吃饭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有关部门已经查清举报信内容纯属编造,也洗清了朋友被嫁祸的罪名,公司邀请他回去继续做部门经理,但他已经接受了一家新公司的聘请。
我问朋友,本来做得好好的,并且马上就要升职,却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15年中考作文主题阅读训练(2)讴歌风土人情 下一篇文章: 2015年中考作文主题阅读训练(4)履行责任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