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年中考】:“纯粹、干净、诚实”是写好中考作文的亮丽风景
中考作文要有明确的写作追求,那就是:写纯粹、干净、诚实的文章。
(导入:民国小学生作文《中秋的晚上》和《雅事》)
这些孩子(当然,他们其实是我们的父辈),简单明了地告诉我们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表达着真切的情感,阐述他们认知且思考的道理,这样的作文从布局谋篇或厚实润饰上有着许多不足,但其真情实感却是无庸置疑的。而这一点,恰是作文评价最为关注的。
一、纯 粹
“纯粹”的书面解释为“纯净,不含杂质”,好像用在写作有点不恰当。可面对“四不象”的作文,面对冗长、累赘的开头,面对夸夸其谈的文章,我想还是用“纯粹”更适合。
以明朗、规范的文体,叙事议论,撑起主题或观点。
前几年中考,绝大多数的考场作文都文体明朗、规范。“四不像”的文章明显减少,实验报告、数学解题式的行文不再见到,唯一出现的一篇另类文章是QQ聊天式的行文。
如议论文《人生需要标点符号》一文,题大、文顺、意明。为什么能这样?就是以规范、圆合的议论文结构支撑,达到清晰、明确阐述观点。文章摘录如下:
(首段)一篇目文章,若没有了标点,就会变成一堆堆七零八落的文字,不成体统,难以让他看懂。人生也一样,若没有了标点符号,就没有一点色彩,只能成为在一旁跑龙套的路人甲。所以一个人的一生,必定会有标点符号。
逗号,就是停歇。(事例论述:美国知名科技大亨乔布斯三起三落)
问号,就是起疑。(事例论述:哥白尼年轻时就对“地心说”起疑)
句号,就是总结。(道理论述:阐释“善始善终”的理解)
(结尾)人生正如文章。文章正是因有了标点符号才显得跌宕起伏。人的一生也是这样,没有经历波澜,就索然无味;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标点符号,每个人才有了各自的特点,才能展现出最好的、与众不同的自己,人生才会有价值。正是有了这些标点符号,每个人才能够进驻到圣洁的生命殿堂。有了停歇,有了起疑,有了总结工作,人生便不会不辉煌。
立意健康,反映成长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有这样说法,各地每年的中考作文题,变化的是题目,不变的是命题的意图。任何一个命题都是要导引学生在生命过程中真实的成长,追求人生态度的积极塑造;引领学生直面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繁芜多彩的生活中,去探寻生活的真、善、美。语文教学、语文教育都是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作底盘,作文命题则一以贯之地以此支承,所以,每一年变化的题目只不过是命题思想的一次新的传动罢了。
台湾2011年两次的基测题作文题就反映这一意图就颇有代表性。
2011年第一次基测作文题目:我在成长中逐渐明白的一件事。
----这个题目包含着多个写作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成长中”和“逐渐明白”这两个要素,它明确地规定了写作内容的时空范围和写“体验”、写“感悟”的要求。中学生的成长经历并不长,但学会用心体验,用心感悟却是生命成熟所心不可少的,这个题目很有意义。
2011年第二次基测作文题目:当我和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
----这个题目一定要提出己见,他人之意,或寻求共识,或剖析异点,是一个不思考不分析才能成文的文题。
还有,福州中考作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要求学生详述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
而主观性较强的命题,学生就比较容易在价值和情感方面反映出模糊或缺失,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强词夺理”的现象,导致失分。比如,莆田市在分析中考作文时,就指出,写《我错了吗》一题,有相当数量的考生是非观模糊,价值观缺失。比如写打架斗殴,是因为别先挑衅的,所以我没错。再如写去偷别人家东西,是因为“我家穷,偷东西是为这个家好”,这更是强词狡辩。
训练拟题,明确题目意义,指导理解“题”和“文”的关联性
1.例析:《坚持是一串泡泡》------题不明则意不顺。
《?我用无数的省略号来思念你》和《啊》等一些莫名的题目。
以《坚持是一串泡泡》为例,写爷爷带我爬山的经过,为了切题,首尾这样写:
(首段)句号像是鱼吐的泡泡,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并不是所有句号都那么容易画好的,有的句号只有坚持不懈地画出,才有可能塞满。
(末段)是啊,只有坚持,才会成功,因为坚持,我们才能够善始善终,才能够为我们的人生写上完美的句号!才能够让这个句号,越吐越大,走得更远!
大家知道,标题是作者和读者的第一个接触点,是了解文章的第一个视角,题拟不好,文就展不开。这从上面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到。而那些对文章有全盘构思的人,题目自然会注意到文意联系起来,让读者借第一个窗口产生观景的欲望和热情。
2.例析:中考有新意的题目------拟题新意多,让人眼前一亮。
如,《感叹号有多难》、《符号不是浮云,给力的符号》、《那个感叹那道伤》、《把问号拉直》、《盘旋于心的问号》、《不问不精彩》、《梦想没有句号》、《曲终人不散》,《今天是明天的逗号》等等,都反映出考生对题意的到位理解,这些题目写就的多是好文章。
二、干 净
入题要巧更要净,结尾要明不要套。
据南平市对中考作文“欣赏自己”的分析,有的考生大篇幅地写“何为欣赏”,或“欣赏的意义”,或只写“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才结论式地说出“欣赏自己”,这样的铺陈早已脱离了题意。有的考生记叙上课时神游万里表现自己有奇思妙想,描写得具体细致,是对题意的曲解,一样不切题。
问题是这种开篇不着题意的话一大堆,成了一种现象。我们归纳一下考场作文首尾常见的弊病:1.漫长而拖沓的铺陈;2.固定而陈旧的总述;3.不切主题的大幅叙述,结尾“塞”入题意;4.投机式在开头和结尾处作所谓的点题。针对这几种情况,我们的建议是:1.认认真真地审题立意;2.以推进式思维展开立意。
正确理解“构思”的含义,做到自然、顺手,不造作。
什么是构思?是做文意时运用心思来如何有效剪裁材料、合理组合材料以有效表现主题的能力。可有的学生往往把它误认为文意的表现形式,于是,出现了实验报告、解方程式之类的文章,经过几年的引导,这种现象在今后的中考不再重现,唯一出现提是QQ聊天式文章。
而现在流行的另两种形式是“题记”和“小标题”形式的两类文意。只是刻意造作,常常让人感到别扭,又不能言尽其意。
说一句实话,600字左右的文意,还要用小标题构思,是给自己增加难度,而不是降低难度。可有的学生可能是觉得这种形式能出新,不管写什么文意,都喜欢拟小标题,要么三个,要么四个。如果用平均字数来算,小标题下就只剩下200字左右,这小标题下的内容就是高度浓缩片断或精妙之见,如果不是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写出好文意吗?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便出现乱拟小标题,标题与内容脱节,等等。让人读得莫名其妙。
至于题记,目前都成了学生自我创造经典语言的地方,只是这类的“经典”大多不能让人恭维。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题记的语言一般是比较优美的,或有哲理的,比较精炼,不宜太长。要求意蕴丰厚,情味绵长。它对文意往往有着提携或诠释的意义。不是所有的文意都可以用题记。好的题记可以给文意增色,吸引读者,差的题记会造成累赘,让人反感。
基于此,建议在构思指导方面,要重点着力在入题角度、材料取舍、详略编排等方面多下功夫,而不是刻意追求形式的出其不意。
引导明确描写的细腻和琐碎的区别,描写技法的指导要细致,描写体现特征。
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增加文意的生动性,受到老师们的普遍重视。可渐渐地,一些学生把细腻、琐碎的描写当作充实内容的一个途径,不择内容地作细碎描写,反倒淹没了中心事件张显主题的意义。同时,细碎的描写在字数上失去限制,往往等到快满格了,才突然意识到,于是,匆匆结尾,造成另一种文病——繁杂而不简明。
实际上,内容的充实是依文体而定的。记叙文要“内容具体”,固然要有具体可感的景、事、人的描述,同时也要注意剪裁取舍;议论文要“有理有据”,要有赖于平时的语言积累和资料搜集,也要在考场上依据立意需要作快速的筛选加工。如果只是为具体而描写,为充实而去堆砌,这样的文章就会啰嗦、繁复,立意不明。
所以,对教材课文中的经典描写一定要带领学生细加揣摩、赏析,对各种描写方法的运用要能借鉴名家的成功笔法。或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或修饰语的生动,或特征性的强调,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描写的功力,表达的作用。
语言体现文风,不刻意润饰,不强套经典名句名例。
在中出现中考一些文章内容与题意完全不合,语言却相当优美。其中,李白、李清照、苏轼等古代名家的诗文语句罗列于字里行间,形成一组难以言说的矛盾感受:优美却空洞!
作文中新颖鲜活的素材,别具匠心的构思,深刻高远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为载体。认真遣词造句,善于调动语言积累,运用准确、生动、顺畅的语言,表达内容与情感所需是表现考生语文素养和语言功底最好的参照,也是评分最终定夺就高或就低的依据。
语言究竟是润饰好还是平实好呢?其实,“浓妆淡抹总相宜”。最关键的是语言和思想得相匹配。一如着装,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得体、贴切是前提,至于是具体朴实还是简洁明了,是生动形象还是典雅优美,那就得依文章的表达需要和考生的行文风格了。当然,好文章的魅力在语言,必要的语言技巧还是得在考场发挥出来。
如“立片言以居要”,可在开篇或段首一语破表明观点,以示条理;在平铺直叙时,适时地插入一段深情婉约的叙述,直婉交错,语言错落有致,文采飞扬;在议论文里巧用名言警句,可获得思辨美,在记叙文中引用美言佳句,可增添诗意;其他如长短句活用,修辞手法运用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诚 实
这里所说的“诚实 ”,包括写作的情感、态度。近年,套题作文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这里我想再次引用读《语文教学与研究》看到这样一则材料:
2009处初,担任了11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的著名作家叶兆言毫不掩饰他的失望情绪,公开对记者表示,第十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让人失望,不仅套题现象比比皆是,且写作的功利化现象也更加严重。叶老师甚至说不出参赛的“80后”与“90后”的区别,因为前者有的问题,后者都有,而前者的创新,在后者身上却已经显得老套。“套题”问题尤为突出……一些文章很多年前叶老师看过,这次又来了,只不过当年眼前一亮,现在则是反感。
泉州地区也不例外,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套题作文。有背文全套,如《零点出生的女孩》是京版第12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有个考生甚至连“几年后,我事业成功,也走上了婚姻的殿堂”这样的语句也一句不漏,让人啼笑皆非。有乱套一通,而有的考生则是莫名其妙的乱套了,如《真不容易》开篇写道:“做一个好学生不容易,做一个乖孩子不容易,做一个好主人也不容易。”中间叙述养小狗的经历,最后总结“养条小狗,做个好主人不易容,但父母养我们也更不易容啊!”好在这类文章,占数不多,但比起只写一个题目和干脆放空白卷的考生,还算态度可以。有套用老题材如《母亲的感叹》表达对母爱的歌颂。先是“题记”一段抒发“母爱”的赞颂话语,中心内容则用三个小标题构思,分别是“母亲的艰辛”、“母亲的爱”、“母亲的无私”,最后表明母爱是一个个的感叹号。套用的痕迹了然于字面,是典型的套题作文。
“有意思”要远远大于“有意义”。
引导从少年的视角和环境出发,才能将真情实感流露于笔端,才能“我手写我心”,真正做到真趣和蒙懂,体验和感悟并举。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考场作文应是过往生活记忆的真实记录。
考场上要善于从平时的搜集中作积极的筛选,依据文体确定“实”与“虚”的区别。
记叙类的文章,一些概念可以是泛化的理解。比如,乔叶的散文《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就通过三个片断的描写,道出美是“那位妇人的笑容,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淳厚 ”,美是“他年轻的声音,好似铜钟与翠竹齐鸣的回响”,车夫耐心的等候,温暖我的心。美在“雨珠落在他的头发上,如凝结成团的点点月光”。可议论文就不行。议论类文章要厘清概念,作明确的分析。比如,《非诚勿扰2》有一情节是获奖选手答主持人提问:你认为美指什么?选手答:美是包容。男主角看着画面恨恨地嘟囔:那是美德!
中考考生具备“作家心态”进行写作的人应该属“凤毛麟角”之类,所以,如果不是源于生活的真实素材,总会让考生“空”、“虚”,叙述难以充实,说明难以准确,议论难以鲜明。
叶圣陶先生谈论学生作文时写过这样的一段文字:“既然要写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期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人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有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上一篇文章: 写人作文结尾的6个方法、写人作文开头的8个方法 下一篇文章: 中考命题作文明确两个概念是审题立意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