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胆创新,秀出一道亮丽风景(上) |
|
(作者:雷元周 更新时间:2007/5/12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
|
[考点扫描]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某公司招聘营销人员,出的考题是把木梳卖给和尚。这个题目确实有点刁钻,出家人剃度为僧,半根头发没有,要木梳何用?于是大多数应聘者扭头而去,最后只剩下了三位。经理给了他们各十天时间,看谁卖出的木梳最多。 十天后,这三位应聘者都如期回来了。 第一位只卖了一把。他跑了不少寺庙,但是和尚们一把也不要。幸好在归途中碰上了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挠头皮。那头皮又脏又厚,他连忙递上木梳,和尚用了满心高兴,就买了一把。 第二位卖了十把。他去的是一座深山古寺,那里山很高,风很大,许多香客进庙时头发被吹乱了。他瞅见有机会,就找到寺院主持说:“头发蓬乱,对佛祖不恭敬,应该在各个殿前摆放木梳,供善男信女们梳理头发。”主持听后便买了十把。 第三位卖了一千把。原来,他来到一座名寺,看见朝圣者络绎不绝,又打听到主持是位精通文墨的人,心中一动有了主意,便前去拜见主持说:“这么多进香朝拜者都很虔诚,寺庙应该有所回赠,保佑他们平安吉祥,鼓励他们多做善事。我这有一批木梳,久闻您书法超群,不妨刻上‘积善梳’几个字作为赠品。”主持听了大喜,当即买了一千把木梳,书写镌刻,还留他出席了积善梳首赠仪式 。 招聘结果自不用说,第三位被聘用了。 同学们写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 思路一变,思维的天空便会出现万道霞光,作文成功也定会立竿见影。特别是在越来越淡化中考作文文体的今天,新颖活泼的文体、别致奇特的内容,都会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从而为你赢得高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题例析] 题目1、有一幅漫画,说的是一只鸟笼里的鸟和一条鱼缸里的鱼各自羡慕对方的活法。鱼说:“鸟儿们真幸福啊,整天呆在鸟笼里,鸟笼的四周尽是花纹,既通风,又美观。要是能在那儿舒服几天,那该多好啊!”鸟说:“鱼儿们真爽啊,一年四季从不知道渴是什么感觉。整天自由自在游来游去,悠哉游哉。要是能到鱼缸里过上几天,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最后,鸟和鱼互相换了居所。鸟进入水中,扑腾了几下,便不能动弹了。鱼进入鸟笼后,不到几个小时也一命呜呼了。 是啊,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是选择的结果,今天是过去选择的结果,明天是今天选择的结果。人生苦短,岁月不饶人,一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选择。我们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并不能盲目模仿他人。 假如你富于写作激情,你尽可以去当个作家;假如你善于表演,你可以去追求明星之梦;假如你喜欢钻研,你可以做个科研人员…… 你应该全面权衡利弊,充分考虑自己的所长所短,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科学的人生选择。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人生活着,既是为了家人,也是为了社会,更是为了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人人都有自己的精彩人生,何必盲目羡慕别人的活法呢? 请结合上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之外体裁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佳作选登]:公鸡历险记(作者:马静) 早晨,两只大公鸡结束了打鸣工作,来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墙角根蹲下,一边舒适的晒着太阳,一边扯闲话。 “唉,要说我们的工作,可真重要也够辛苦的了!”其中一只公鸡开腔说,“你看,天还没有亮就要‘喔喔喔’的催人们早起。同样是鸡么,那母鸡为什么就可以安安心心的睡觉呢?” “你还别说,”另一只公鸡也愤愤然的接过话茬,“它们何止比我们睡得安逸,就是人们想打牙祭了,也往往拿我们公鸡开刀。你看有几只公鸡能够活过一周岁的,弄得我们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母鸡呢,不过就是下几个蛋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它们的牢骚被天使听见了。于是天使施展法术,让其中的一只公鸡变成了母鸡。 次日,这只变成了母鸡的公鸡终于能够不必早起打鸣,不过它也没有能够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因为别的公鸡打鸣后不久,人们就起床了,把所有的鸡都赶到了院子里。 上午,这只鸡为了一条小虫子,和其他的母鸡打了一架,还不知被谁个偷袭,给咬下一了撮儿毛。于是,它不觉有点怀念做公鸡的日子了,那时候没有哪一只母鸡敢同它抢食物…… 接下来的中午,大部分母鸡都去生蛋了。这只鸡也觉得腹内有一种萌动的感觉,于是也学着其它母鸡的样子蹲在鸡窝里。没想到蹲了半天,蛋没有生出来,肚子倒痛得够戗。它实在忍不住的大声叫唤起来。叫声招来了主人。人一看,“蛋没生一个,还瞎叫唤什么?”他捞起一根棍子扫来。这只鸡吓了一跳,赶紧连滚带爬的逃了开去。 回到院子里,这只鸡赶紧向一只老母鸡请教。老母鸡告诉它:它刚才并不是在生蛋,只是在排气,生蛋比排气还要痛苦几倍;母鸡只有每天生蛋才可以活久一点,只要主人发现哪天哪只鸡不生蛋了,就会随时杀掉它;最苦最累的要数抱窝了,一连二十多天几乎是不吃不喝的专心抱窝,直到孵出小鸡为止…… 老母鸡还没有说完,这只鸡早吓得落荒而逃。它来到一个僻静之处,忏悔说:“做公鸡已经够好的了,我为什么还要嫉妒辛苦的母鸡呢!天使啊,还是让我做回原来的公鸡吧!” 一道金光闪过,天使来到这只鸡面前,说:“我可以原谅你的错误让你变回公鸡,但是现在还不能,因为在你的肚子里已经凝结了二十多个蛋珠,你只有等这些蛋珠全部成熟并且生出之后,才能变回公鸡。” “那我还需要等多少天?”这只鸡赶紧问。 “至少是一个月罢。”天使回答说。 这只可怜的鸡一听顿时昏死了过去。 [佳作评析]:作文一改对话和叙述的流水帐般的写法,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具有神话般的色彩。文章通过公鸡因为羡慕母鸡的舒适生活而如愿以偿变成母鸡后的一天经历,深入浅出的阐释了所谓“饭好吃,粥烫人,条条蛇都咬人”(湖北方言,就是每一项事情都不好做的意思)的道理:公鸡羡慕母鸡不必清晨打鸣,却哪知道母鸡生蛋抱窝痛苦劳累远超过公鸡。文中故事只写了公鸡的心理变化历程,其实这个道理放诸于我们人类社会,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题目2、清明时节,雨细如丝。丝丝春雨像春姑娘身上的薄纱,随风飘动;像春姑娘纺出的丝线,轻轻垂下;又像春姑娘缝衣的细针,扎进刚刚苏醒的大地。不知不觉中,春雨己染红了红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畦。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大地上展开。春雨中,你还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呢?请以《春雨》为题作文,文体不限,篇幅不少于600字。 [佳作选登]:春雨(作者:张玲玲) “唰唰唰,唰唰唰……”是什么声音?是那么的温柔,又是那么的欢跃?我在地底下忍不住挺了挺身子,把头探出了地面。 “啊哈,又一个漂亮的竹笋妹妹出来啦!”我听见一个声音说。我睁开眼睛打量四周,原来我就生长在一片竹林里。瞧,有苍劲的竹伯伯,有高大的竹大哥,还有苗条的竹姐姐。他们正友好地看着我:“欢迎你,竹笋妹妹!是春风唤醒了你,是春雨滋润了你,让你来到了五彩缤纷的人间。”哦,我刚才听到的那“唰唰唰”的声音,就是春风春雨合奏的音乐啊! 慢慢的我熟悉了我们周围的事物。我们这片竹园,就坐落在一户人家的屋后。每天早晨和晚上,我都可以听见人家小孩朗朗的读书声。而这在我听来,是和春风春雨一样美妙的音乐啊。 然而,有一天,我听见的是另外一种不和谐的搅动声和一些大人的说笑声。竹姐姐告诉我,这是人们在打麻将。“可怜这个家庭,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积蓄,却染上了牌瘾,看来这小孩是没几天安静日子过了。”翠竹伯伯叹息说。的确,自从听到麻将声以后,我就很少听见那孩子的读书声了。而且这麻将声根本就是一种噪音,吵得我们也心烦意乱。 又是一个春风春雨合奏音乐的日子,我听见了那家屋内传出大人的打闹和小孩的哭泣声。竹大哥愤怒地说:“打牌输了钱就在家里打架,真是比我们竹子都不如。”姐姐悲伤地说:“只可怜了那小孩,原来曾经是一个多么活泼可爱的孩子啊,又聪明,又爱学习。可惜……” 时间慢慢流逝,转眼已经到了晚春。依然是一个雨天,我们尽情的享受着珍贵的春雨。自打那天那户人家屋里大闹了一场以后,我又好像一段时间没有听见什么其他的声音了。不过,在我的心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小孩朗朗的读书声,因为这声音是那么清脆、那么欢跃,就像春风春雨合奏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觉到生命和成长的希望!我试着询问竹姐姐。姐姐说:“他们家的大人已经离婚了,妈妈去了南方打工,爸爸也整天的夜不归宿……” “那……那读书的小孩呢?”我赶紧问。竹大哥接过话说:“小孩已经失学了,跟着他爸爸在外面游荡……” 竹大哥突然停住了说话。我一看,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冒着细雨向我们这边走来。是那个曾经天天读书的可爱的孩子吗?我不相信的想。 小孩来到我面前,蹲了下来,喃喃地说:“奶奶说过,对着竹笋许的愿,是可以实现的。啊,妈妈,你早点回来吧!爸爸不管我了,他整天就是打麻将,饭不做的吃,觉也不回来睡。妈妈,我一个人好怕呀……”小孩说不下去了,“呜呜”地哭。我能够帮助他完成心愿吗?如果我能,我粉身碎骨也愿意啊! 春雨淅淅沥沥的下。小孩脸庞全是水,也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啊,但愿这雨天之后,迎接小孩的应该是一个艳阳天吧! [佳作评析]:本文有以下一些亮点:其一是写景优美,充满希望的春风春雨、象征知识的朗朗书声、还有心地善良而且洞察一切的竹子,景美音美心美,一切美不胜收。其二是构思新颖,写打牌赌博之危害的作文可以说是多如牛毛,本文独辟蹊径,以竹笋妹妹的形象出现和观察,于纯真中了解世事是非,令读者读来倍觉新奇别致。其三的对比鲜明,前半部分的幸福家庭和后面的家破人散让赌博给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危害不言自明。同是写赌博之弊端,本文却更能打动人心。
[新题预报] [文题之1] 题目:________之后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如:下课(上课)之后,放学(放假)之后,失败(成功)之后,被老师表扬(批评)之后……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 [题目导引] 一看作文题目及要求,便知道是要写一件什么事情之后的另一件事情的,而且后面这件事情还应该是本文写作的重点,前面的事情不过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内容。于是首先补充题目,补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确定中心的过程,要根据自己的所长决策。接着选择材料,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素材,做到以情感人;也可以选择独特新颖的素材,例如避开作文提示的中的内容,写别人所未写,以新取胜。其次要尽量挖掘材料中积极向上的思想主题,通过自己的感悟表现对高尚的追求。 [文题之2] 题目:风雨中,________ _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题目导引] 这是一道典范的填空型半命题作文。“风雨中”限定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也暗示了作文应该表现的主题:要想成功,无不先经过风雨的洗礼,世间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 “风雨”环境的设定,可以在自然环境之外,更有像下面的诸多情况:你很想迈进文学的殿堂,但是几经奋斗总不能如意;你无私地关怀着朋友,到头来他(她)却离你而去;你希望得到老师的笑脸,但老师总不能走进你的生活……这些生活的风风雨雨,更需要我们笑着面对人生,面对失败和悲伤,用自信、自强扬起生命的风帆。 奠定了这样的感情基调之后,在补充题目和作文内容的选择上,还要尽量摆脱一些相对集中的话题,如一般同学可能考虑风雨中“找到友情”,你不妨构思风雨中“失去了朋友”,让内容更新颖一些。如果能够将自然界的风雨与生活中的“风雨”有机融合,让作文情景交融,效果会更佳。 [文题之3] 题目:在阳光下 要求:开放思维,自定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及表达方式不限。 [题目导引] 有句歌词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可见阳光之于万物何等重要。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岂不一团漆黑,人间岂不一片冰凉。命题“在阳光下”,旨在将我们的目光引向生活中的亮点,让我们在文中表达高尚的道德意识和真挚的思想感情。不错,生活中的亮点无处不有。只要平时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就一定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单从字面上看来,文题只限定了故事发生的大致背景,即要在阳光之下,可以写白天发生的事情。如春游、社戏等。只要考虑选择一些主题积极的内容来写,扣住“阳光”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透过文字表面思考,“阳光”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阳光,党的温暖、集体的关怀、来自社会大家庭的爱心,也未必不是“阳光”。这时的“阳光”象征关怀、象征温情、象征奉献,则可以选择此类素材,如社会、老师、同学的关爱让“我”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等。当然也可以逆向思维,如阳光之下的种种不好的迹象,写成主题深刻的揭示社会阴暗面的作文。 [文题之4] 当代诗人舒婷在她的诗《流水线》中写道:“在时间的流水线里/ 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 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 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 但是奇怪/ 我唯独不能感觉到/ 我自己的存在/ 仿佛丛树与星群/ 或者由于习惯/ 或者由于悲哀/ 对本身已成的定局/ 再没有力量关怀”。请以“习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题目导引] “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却并不关怀“自己的存在”,这也大约就是习惯使然。字典里,习惯的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就写事而言,本题的常规思路为:讲述“我”好的(或不好的)习惯,也可以记录身边的事件,揭示人们的习惯也在悄悄改变着,如乡下人进城,打破农村经济的习惯,开展更有活力的市场经济等。 考场作文的选材贵在新颖,如有学生这样构思:“我”收到爸爸的来信,同学玲玲等疑心是男生给“我”写的。“我”一再申辩信是当局长的爸爸来的,可这反而加深了她们的怀疑,非让“我”当众拆开不可。万般无奈“我”只好拆信,原来是“我”几月前寄给爸爸跟他商量买单放机的信,信纸的背面就是爸爸的“回信”,内容只有“经研究,同意。林华(爸爸的名字)”这几个字。这样,简单的一个书信往来片段,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思想僵化、工作程式化的官僚作风(当局长的父亲给女儿的家信,居然像他日常签字批条子一样);同时还揭示了某些学生的心理习惯:好无事生非,一旦与异性来往,就断言是“有情况”。这样的构思选材,可谓新颖深刻,令人叫绝。 [文题之5]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种种交往,如师生之间的交往,同学之间的交往,朋友之间的交往,亲人之间的交往……请以“交往”为范围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等。 注意:⑴题目自拟, ⑵文体自选, ⑶不少于500字, ⑷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否则扣分。 [题目导引] 本题只限定了写作范围,也属于话题作文的范畴。题目已经提示可以写经历、体验,那么善于叙事的同学不妨就记叙自己在和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得失悲欢的故事,抒发交往中的真情实感。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班级、学校、家庭、甚至网络,无处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和空间,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搜寻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最真实的情感,用积极的笔调,描述出人际关系的一片晴空。注意以情感人,在叙事中洋溢感情,在情感中凸现主题。
上一篇文章: 大胆创新,秀出一道亮丽风景(下) 下一篇文章: “故弄玄虚”访源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