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打造满分作文,从冠华作文网开始!
网站首页
中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中学作文 | 中学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中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中考频道 >> 阅读训练 >> 正文         ★★★
2015年中考作文主题阅读训练(2)讴歌风土人情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4 8:33:17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中考语文先读后写:讴歌风土人情

主题阐述

风土人情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气候、礼节、习惯等的总称。记得有首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的民族是繁荣的,风土人情更是绚丽多姿的。苏轼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土人情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终与民族繁衍相伴随,百代不绝。北京的景泰蓝,天津的泥人张,河南的剪纸,山东的风筝……玉林舞狮,龙川杂技,鲁西斗鸡,长沙皮影……秦、晋传来的秦腔晋调,粤地楚国飘忽的鼓韵琴魂……各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绘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生动的画卷,风土人情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海洋。

风土人情是语文学习资源的海洋,它在中考试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风格独特的湘西吊脚楼,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北京胡同的四合院,让人垂涎欲滴的风味小吃,被称为“东方明珠,华夏一绝”的土圆楼……透过考卷的窗口,我们可以从中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品味民族文化的精华,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风土人情试题是命题者通过精心策划提供给考生的文化大餐,它让我们饱餐山河秀色,让我们吮吸文化乳汁,让我们沐浴思想光芒。

原题回放

乡间的庙会 

在华北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赶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璎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乡村里一年一度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件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质朴的土地与炊烟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选自“中华文史网”,有删节)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请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项须有“庙会”二字)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反复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答题时还要注意括号内的要求,每空都须有“庙会”二字,不能无谓失分。

失误分析:审题不清,考生回答时易把“思路”理解成“线索”,直接答成了乡间庙会。有的考生没有看清括号内的要求,归纳时缺少“庙会”二字。

参考答案: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2.第四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特点的认识。一般考查语言特点的题多为赏析句子,要求考生从赏析中体会语言的特点。这道题先指出文章“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再要求从文中举一例进行分析。答题时首先要看清范围,仅限选取描写“路上”情景的句子,而不是全文。再次要找准目标,不是随意举一句就行,而是要抓住“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分析时也要紧扣这两点。

失误分析:此题分析时,考生易忽略“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这两点。

参考答案:示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面“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还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现在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和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回答第一问时要迅速定位,找到“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确定答题的范围是在第三、四段,再反复阅读,寻找突破点。第二问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回答,不能以偏概全。另外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超过150

[1] [2] [3] [4] [5] [6]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